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指南解读>正文

刘荫华教授:前行不止,智慧共享——《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及外科治疗进展分享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5 15:28:34  浏览量:50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2025年4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就《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解读。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刘荫华教授就《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更新内容、乳腺癌外科治疗最新进展,以及外科治疗领域如何进行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编者按: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2025年4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就《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解读。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刘荫华教授就《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更新内容、乳腺癌外科治疗最新进展,以及外科治疗领域如何进行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CSCO BC年会上,解读了《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的更新内容,能否为广大读者介绍一下您此次报告传递的关键信息?

刘荫华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乳腺外科学组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发布了三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是以外科为基本方向的指南,本次更新主要是对以往指南的循证证据等级进行了梳理。同时,重点提出了伴有基因突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问题,这部分内容与St.Gallen早期乳腺癌国际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内容也是相契合的。
 
对于伴有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后续工作应如何开展?在外科手术方面,是否应选择双侧乳房预防性切除和联合假体重建,本指南的意见与国际共识中专家的观点一致。此外,《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提出,对于风险较高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若适应症明确且伴随相关基因突变,应适当推荐患者进行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联合重建(包括假体重建、自体重建),以上是本次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
 
02
肿瘤瞭望:去年有多项关于手术降阶/缩小范围的研究获得符合预期的结果,本次的指南更新是否有对相关手术的术式做推荐?

刘荫华教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中,并未对相关手术的术式进行推荐。目前,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仅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在结直肠癌、胃癌等领域也呈现出手术范围缩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诊断技术的日益精准以及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使得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进而推动了诊疗过程从局部治疗向全身治疗的转变。
 
从宏观角度来看,乳腺癌的降阶梯治疗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避免由器官切除发展到器官损害,因为这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大家已经认识到,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应更多地推荐选择保留乳房手术。
 
目前,一些最新发表的乳腺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如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NSERM研究),对于影像学评估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可以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这一观点确实给临床产生了重大影响,用影像学肿瘤分期替代病理学肿瘤分期,是我们今后应关注的内容。
 
在SGBCC大会上,我们曾听到一位医生以“医生悖论”为主题展开的演讲。医生悖论指的是医生既是新技术的倡导者,也是医疗方式的保守者。因此,对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否可以豁免,保留乳房手术是否应进一步推广等这些问题,实际上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特别是在中国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
 
在2025年SGBCC大会上,江泽飞教授带领中国团队举办了“Voice of China”专场会议,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因此,我认为今后我们更需要开展中国人自己发起的临床研究。在此过程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乳腺外科学组正在开展一些工作,即在中国启动乳腺癌相关临床专病队列的建设。只有积累了更详实的数据,我们才能提出具有高级别证据的临床研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03
肿瘤瞭望:为推动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一步精准化、个体化,您认为下一步的临床指南应如何根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制订?相关研究又该如何开展?

刘荫华教授:我们要明确“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共识”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中,专家针对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通过组织文献调研,提出方向性的意见,但它并不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所依据的必须是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然而,以药物注册为目的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因此,中国计划推出的临床实践指南,首先要符合中国的临床需求,其次要考虑这部分内容是否能满足世界的需求。因为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和人类生存法则。例如,目前国外使用的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在中国还不可及,这主要与医疗保险制度有关。
 
在制订中国的临床实践指南时,需要基于专病队列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首先要先建立一个包含全国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然后针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乳腺外科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是降阶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如果没有更多的研究和中国自己的临床实践作为支撑,仅仅借鉴国外的经验,是不太可行的。特别是在共识性意见中,发表共识意见的专家可能来自不同学科,他们对其他学科发表意见,这就需要我们评估这些意见是否会导致治疗方向偏移。
 
04
肿瘤瞭望:备受瞩目的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刚刚结束,此次大会也特别设置了Best of St.Gallen环节,今年的St.Gallen会议有哪些您比较关注的议题?关于这些议题您有何看法?

刘荫华教授:2002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发布了第六版癌症分期标准,这让肿瘤的分期,变得更具可测量性。正因如此,在对肿瘤进行治疗时,我们有了最基本的原则,即依据疾病分期的早晚来确定治疗方案。
 
在第六版AJCC癌症分期标准公布之前,核磁共振和B超的相关标准尚未确立。2003年的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上,系统性地提出了基于疾病分期的治疗共识,明确区分了早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疗策略。从2003年到2009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根据肿瘤风险来决定治疗策略。2011年以后,大会不再提及危险度这一概念,转而以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作为评价标准。2025年的St.Gallen早期乳腺癌国际专家共识意见已超越以往内容。在提出诸多关键性问题时,仍以早期乳腺癌治疗为主要话题,其中涉及不少备受关注的外科问题,比如外科手术的降阶梯治疗、保留乳房手术是否被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特定人群中是否可豁免等。此外,乳腺癌寡转移的定义此次也被重新作为主要话题提出。
 
对于晚期乳腺癌,局部治疗是否适用,过去的研究大多未能明确。这是因为以往将晚期乳腺癌视为一个宽泛的范畴,但晚期乳腺癌中既包含病灶较小、预后良好的情况,也有病情危重、濒临临终的状况。以晚期作为研究标准来入组患者,难度较大。此次提出的寡转移概念,或许能为未来转移性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确定明确入组标准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总而言之,中国人口众多,我们应基于自己的数据,探索更适合中国临床实践的方法,并向世界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刘荫华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