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大医至善·湾区论道|田小飞教授:突破晚发现、高复发、高致死困境,ADC药物开启卵巢癌精准治疗时代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8 17:17:16  浏览量:57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妇科肿瘤领域,卵巢癌以高晚期发现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性的“三个70%”特征长期占据死亡率首位,尤其铂耐药复发患者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痛点。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突破性进展,这种融合精准靶向与高效细胞毒特性的“魔法子弹”正为卵巢癌治疗带来新曙光。2025年4月11~13日,在广州召开的大医之善第四届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学术大会上,陕西省肿瘤医院田小飞教授汇报了《ADC药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这一讲题。《肿瘤瞭望》在会议现场对田小飞教授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在妇科肿瘤领域,卵巢癌以高晚期发现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性的“三个70%”特征长期占据死亡率首位,尤其铂耐药复发患者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痛点。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突破性进展,这种融合精准靶向与高效细胞毒特性的“魔法子弹”正为卵巢癌治疗带来新曙光。2025年4月11~13日,在广州召开的大医之善第四届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学术大会上,陕西省肿瘤医院田小飞教授汇报了《ADC药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这一讲题。《肿瘤瞭望》在会议现场对田小飞教授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田小飞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陕西省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宫颈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委员会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常委
陕西省妇女健康促进会肿瘤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妇女健康促进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妇科肿瘤专刊编委
 
 
肿瘤瞭望: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否请您谈一谈目前卵巢癌的诊疗现状及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田小飞教授:卵巢癌作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虽居末位,却因独特的临床特征成为妇科肿瘤领域临床诊疗焦点,我将其称为“三个70%”:①约70%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②约70%初始治疗缓解患者会发生复发;③约70%的复发患者最终因肠梗阻等并发症死亡。这种“高晚期发现率-高复发率-高致死性”的恶性循环,使卵巢癌长期占据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
 
当前临床最大挑战集中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治疗困境。随着复发次数增加,患者无铂治疗间期(PFI)呈进行性缩短,当PFI<6个月即定义为铂耐药复发。此类患者治疗选择极为有限:非铂类单药化疗客观缓解率(ORR)仅约20%;即便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ORR也仅提升至30%左右。如何突破现有治疗瓶颈,提升铂耐药复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成为全球妇科肿瘤学界亟待攻克的临床难题。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会议上汇报了“ADC药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这一讲题,您认为ADC药物相较于传统化疗或其他抗肿瘤药物而言,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田小飞教授:ADC药物的研发理念可追溯至1913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提出的“魔法子弹”构想。传统细胞毒药物虽具抗肿瘤活性,但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全身毒性始终制约临床应用。ADC药物的创新设计精准诠释了靶向治疗精髓:通过特异性抗体精准识别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抗原,将高效细胞毒药物定向递送至病灶区域。这种“精准制导”机制不仅显著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更大幅降低对正常组织的脱靶损伤,真正实现从“地毯式轰炸”到“精准打击”的治疗模式升级。在精准医学时代,ADC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正在卵巢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的临床价值。
 
肿瘤瞭望:现阶段全球已有多种卵巢癌ADC药物正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从您的临床经验来看,哪些特定分子亚型的卵巢癌患者更能从ADC治疗中获益?

田小飞教授:ADC药物的开发核心在于靶点的精准选择。以卵巢癌为例,叶酸受体α(FRα)作为该领域首个成功转化的靶点,其机制源于80%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存在FRα过表达。基于此,202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首个靶向FRα的ADC药物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MIRV)用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治疗。
 
当前学界正致力于拓展ADC治疗靶点图谱,除FRα外,TROP2、NaPi2b等靶点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未来或将发现更多具有卵巢癌特异性的膜表面抗原,使ADC药物真正成为卵巢癌治疗领域的“魔法子弹”。
 
肿瘤瞭望:您认为未来ADC药物真正落地临床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田小飞教授:尽管ADC药物的研发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但其真正在妇科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突破仍集中于近几年。当新型ADC药物进入临床时,我们必须系统评估三个核心要素:作用机制是否适用于妇科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及不良事件管理策略。
 
以宫颈癌为例,靶向组织因子的ADC药物Tisotumab Vedotin(TV)因其靶抗原在宫颈鳞癌中广泛高表达,因此通常无需预先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即可使用。而其他ADC药物大部分需要做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此外,如何进行检测、遵循何种指南也是临床上需要关注的问题。
 
综上,总结ADC药物临床实践三大准则:适应症界定,明确药物治疗妇科肿瘤的循证依据等级;生物标志物检测规范;不良事件防控体系。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卵巢癌

分享到: 更多